第816页
如果说这份研究报告出于某位心理学家之手尚可理解,但这却出自于一个大一学生之手,这就让波什教授非常咋舌了。 天才啊,华国青年人智力和天赋实在太优秀了,直逼我犹太人啊!(华国青年100个不服!) 波什教授又看了看这份试卷,然后一连串unbelievable脱口而出。 他目光最终落在了鲜红色的分数上,吃惊地道:“The test paper is only 96 points?”(试卷只有96分?) 程教授:“……” 李凡很快便被波什教授亲切地叫到了办公室,两个人的聊天从傍晚到深夜,李凡接受了这位西方心理学大牛的深深洗礼,他同样也让波什教授视若珍宝。 在波什教授眼中,李凡是块绝世璞玉,虽然还未经彻底打磨,可已经展露光芒。 尤其让波什教授无法理解并惊呼天人的是,这个华国学生明明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心理学学习,没有进入实验室,没有做过什么科研项目,怎么就能想到各种“离奇”的理论呢? 比如说,李凡提出个观点,说爱思考的人可能比不爱思考的人更“懒”! 又比如说,李凡谈到自己刚刚发布的《抑郁症与身体健康》一文中,提到高强度运动有益于抑郁症,根本原因是,高强度运动增加了两种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都与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精神病学障碍有关。 波什教授好奇地询问李凡是如何得出如此多新奇的观点的,李凡则说自己是推想出来的。 没有实验支撑,没有数据佐证,光靠想? (没办法,李凡读的书多啊!) 波什教授给李凡起了一个外号,和华国网友们给起的外号一样:空想家。 “空想”变现,是需要实验支撑的,是需要大数据分析的。 李凡连续10天在国学时代APP上发表了10篇心理学文章,提出了一连串不靠谱言论,这些言论对于李凡而言,大多数是他没有条件或者时间去亲自证明的,但还是有些人去尝试着帮他去做了。 周六,京城四中会议厅非常热闹,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吴朗和梁宇正在讲台上和四中副校长交谈着,内容则是有关于今天这个项目的话题。 而室外,200名高三学生被分为5组,每组40人,他们正准备进入会议厅进行试验。 学生们纷纷言语着: “难道听音乐真能提升创造力?” “我不相信,我只知道听歌会让我分心!” “没想到还真有人来验证李凡那不靠谱的理论啊!” “只能说华国这么大,无聊的人太多!” …… 学生们正哈哈大笑之际,有老师从厅内探出身体,道:“第一组同学,进场。” 第一组40名同学进场了,准备进行测试。 学生们纷纷落座,拿起笔准备做创造力测试题,这时,厅内响起了悲凉的古典音乐。 第一组实验完成,第二组学生进场,继续进行实验。 …… 这五组同学,前四组中,每一组被安排的古典音乐都不一样,类型分为:悲伤、平静、欢快和焦虑。 而第五组同学,则是在完全安静的条件下进行做题的。 这200名学生的实验全部完成后,吴朗和梁宇当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组(听欢快古典音乐的一组)比其他任何一组的创造力得分都要高。 此结论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完美契合。 梁宇:“没想到真让李凡言中了,实验结果咱们发一下微博。” 吴朗:“别急,样本量太小,再多做几次。” 接下来的10天内,他们周日到京城13中做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相同。 周二,在师范附小做实验,答案依旧。 周三请社会志愿者做实验,周四到北理工做实验……全部一致! 周六晚,博士吴朗梁宇联名,在微博上正式公告: 经过5次实验,总计1000人参加,实验结果证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欢快音乐会提升创作力这一观点,内容无误,结论正确! 一石惊起千层浪! 网友们见有详细准确的权威实验验证了李凡的假说,大家立马见风使舵: “我就说嘛,李凡的水平,咱们是无法想象的!” “之前谁说李凡的心理学文章都是瞎胡扯的了,站出来!” “我对李凡的敬仰啊,那有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 当李凡的观点之一被证实后,其他的假说或者“李氏理论”的可信度随之急速升高,网络言论倾向瞬间扭转过来,纷纷偏向李凡! 而这一实验结果公布后,李凡则停止了每天一篇心理学文章的更新。 20天时间20篇文章,也足够心理学界消化的了,接下来,就等着为自己正名了。 而且,文章发得过急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吴朗和梁宇的这次非常简单的实验并不是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的全部,在该文中,李凡还提及了多个与音乐有关的理论,包括前世充满争议的著名理论:莫扎特效应! 前世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斯彻与加州大学的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听了轻松愉悦的音乐后立即测试,空间推理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提升八九分左右……这就是著名的“莫扎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