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文学网 - 都市青春 - 文豪的悠闲人生在线阅读 - 第618页

第618页

    “哈哈前几天才看了有关春节的一些趣事,诶等等?好像里面也没涉及诗句啊?”

    “我去,不懂啊?”

    “哈哈,我想到了!我先来……”π_π

    与此同时,只是大家只是思考了一会儿,不长,也就那么一分钟,连漏斗都不需要停,直接说了!

    不过这第一题好像也没多少人回答,呃,难道是准备静观其变吗?

    当然,人虽然不多,但也需要一个一个的来。

    开头第一个……

    “这是我偶然看到的,大家不要羡慕蛤!

    《新年憧憬》

    喜迎元旦

    我要在寂静的夜空

    点燃一窜烟花

    让梦想如烟花般绚烂

    绽放在深远的天边

    我迷恋在烟花的美丽里

    我还要把希望

    包在丰硕的种子里

    然后种植一万亩春天

    让希望随着春天的种子

    破土,发芽

    最终生成灿烂一片

    我陶醉在美丽的春天里。”

    我去,看着第一个这么高兴开心的样子,真TM欠揍啊!

    因为第一批想到的,不过几人而已。

    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知道的太少了。

    关于春节的古诗在唐朝以前就有点少,毕竟华夏文明中,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可见唐朝的诗文化绝对是一绝的。

    而唐朝哪怕那些诗人没有完全消失,但确实没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了!

    所以一时间,他们也只能想现代诗了!

    第一个不论好不好,反正他的含义就在那里,也是对春节景象的一种描写,所以也通过了!

    第一个回答的也很高兴,立马屁颠屁颠扫了二维码,然后回到座位上。

    “呵,二狗子你变了!”

    “去,一边完蛋去,别挡着我的运气了!”

    “切,就二狗子你这运气,要是开了超过一千的数,我直播吃……呃……π_π”

    什么情况?

    那位准备直播后续的,差点懵逼了!

    而被他叫二狗仔的家伙,此刻已经哈哈大笑了,“哈哈,你刚才说什么?直播吃屎吗?”

    “我去,二狗子你是不是开挂了?直接开了9999红包?”

    惊……

    这话一出,本来就好奇的人们,更是吓尿了。

    “什么,9999元,那不是最多额度吗?”

    “握草,这运气。”

    “要是我多好啊!”

    “我靠,吓坏了!”

    而这时,第二个也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才高八斗”者,曹植这样写春节:

    “初岁元祚,

    吉日惟良,

    乃为嘉会,

    宴此高堂。”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此诗说春节是良辰吉日,到时高朋满堂,大家尽情欢笑,快乐无穷,可谓将春节的情境作了极简洁的概括。

    可以说,这诗一出,就得到,大家的掌声啊!

    啪啪啪……

    “厉害,这都能记得。”

    靠,为什么劳资记不住呢?

    然后看着一个一个开始,都能说得出来,然后领了红包,还别说,大家运气都不差,没有一个低于一千的。

    大概过了几分钟,大家说完后,终于到李旭升了!

    他之前只是稍微一想而已,根本无需多虑,这题真的很容易。

    ……

    “李导,大家都看着呢,快说吧?”

    “急什么……”李旭升摇头,,笑笑道:“其实关于春节的诗,本人还是略有研究,就给大家献上一首原创的吧!”

    “哇⊙?⊙!,原创啊?”

    “就李导的实力,不用原创那不是打脸吗?”

    “就是,本人挺喜欢李导那首水调歌头的。”

    这时,李旭升说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大家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这诗的好,大家明显还是能够感觉得出来的。

    而且这诗也很有意义。

    “新桃”和“旧符”?

    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而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可以说,春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而这种习俗甚至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算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甚至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