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谢河畈在线阅读 - 大夫第

大夫第

    谢姓宗族的族长,是谢清源。

    族长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一般人家,也只有他敢主动招惹泼皮泼妇,无赖蛮汉,也因为惟有他降伏得了地痞流氓,恶棍邪少,所以众人才推荐他当族长。

    族长掌管着族里的议事大权,算得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头面人物,家族里所有纷争不下的事,都会摆下酒席,请他评理指点,作主了断,象征着说话算数,一言九鼎。族人有婚葬嫁娶之类的大事,族长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是公推公选公认的主事者,上桌必座首席,既是老长辈,又是老寿星,代表着人口兴旺,家道昌盛。吉日良辰,他恭站门庭,迎宾作揖,彬彬有礼必致迎宾词,酒席晏请,他傲立厅堂,请客入座,不卑不亢必唱安席铭,上肉鸣鞭,他率众起立,拱手示好,举杯敬酒,有节有度必答酬谢礼。他待人接物,沉稳儒雅,既见多识广,八面玲珑,又饱读诗书,能言善辩,还是大官之兄,交际高阔,预示着钟鸣鼎盛之兴瑞,吉星高照之祥和。

    谢清源之所以当族长,不仅辈份高,年龄长,知书识礼,仪数周全,德高望重,也不仅是为人正直,仗义执言,处事公道,更因为他弟弟谢清溪是市委书记,相当于一方诸侯。

    在许多人心目中,地级市的市委书记,管辖着二百多万万人,被等同于封缰大吏,自然是可遇不可求的官场与商界机缘,这样的关系户,任何人都需要抓紧抓好,他家的意愿,都不用直接说出口,就有人替他想到,代他做成了。在谢清溪升迁到地委书记的那一年,地方政府便把他家的祖坟修整一新,修围墙,立栏杆,设祭坛,建凉亭,搞得像个微型陵园似的,*肃穆,亦不失雄伟威武。

    族长什么人呀,门楼高,地位重,红道礼敬,黑道献供,吏生投拜,惹恼了他,仅靠个人威望无法解决的事,可以走上层路线,借政府之严惩治,借帮主之手弹压,借势威慑,罚与不罚,抓与不抓,放与不放,全凭他一句话。同时,位居乡绅阶层的他,结交清流名彦,兼具筹资能量,也可以出头跑路,效策活动,替家族争来不少额外的经济利益,代乡里谋取大量特别的优惠待遇。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大树底下好荫凉,因此,族长没法不给他当。

    袁秋华牵着儿子,提着礼物,走进族长世代居住的“大夫第”。

    大夫第,是座落在谢河畈的一栋百年老宅,建于清朝中叶,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十二套庭院一字排开,由长廊将东西两列相同的建筑相连,四周筑以高大封火墙,墙下修挖了护宅河。河堤石碑镌刻着河名,曰“玉带”,河上建起两座石桥,一为石拱桥,一为石墩桥。河内水流,自东流向南,经石墩“风雨桥”,汇集于正门口的“涵碧”鱼池,再从南流向北,交汇于后院花园的“濯缨”荷塘,经石拱“岫云桥”,又直北流向东,循环往复,活水潺潺。

    宅第依山而建,后有靠背山“卧龙岭”,傍水而筑,前有蓄水池“龙珠潭”,四周高墙耸立,三面内河护宅,典型的南方建筑,一个大门关百户,打开角门四通八达,关起耳门,自成一家。其高高的门檐,宽敞的厅堂,雕花的窗棂,高大的梁柱,组成了一个古色古香,优雅清净,幽静封闭的世界。若是登高俯视,其雄浑壮阔气派,由 “滚龙垛”(俗称猫拱式山墙)得以呈现,一字排开的十二个黑瓦屋脊,连成一片,拱背码排成一行竖字,山墙并列成一条直线,犹如青龙欲欲腾飞。

    其门庭上方,嵌着汉白玉雕刻的“大夫第”圣匾。门额之圣匾,脱胎于光绪皇帝的圣旨,是一种高贵身份的标榜,是一个显赫家庭的炫耀。大夫第,顾名思义,是古代士大夫的府第,一般指文职官员的私邸,就是封建皇朝的学子,读书中榜,获得进士功名,学优入仕,晋升士夫夫,辞官归故里后,在乡村为自己营筑的民居豪宅,不是平民百姓的土垒草庐。

    据族谱记载,大夫第的宅主,是前朝清代的士大夫,且祖孙三代都进士及第,尤其第二代谢兴潘,则是受朝廷皇封的四品朝议大夫。学子考中进士,留在京城可入翰林院,外放为官,起码是个七品知县。进士是七品,大夫是四品,品阶相当于知府,待遇等同于省部级。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不管是事业,还是家产,无外乎祖辈奠定基础,父辈扩展拓宽,孙辈守成保全,因此承上启下的第二代最重要,是关健,倘若教育无方,宠犊溺爱,沦为纨绔子弟,骄娇奢逸,则功成不足,败家有余。谢兴潘以进士入仕,于咸丰六年,放任江西萍乡知县。

    曾国藩在江西练兵期间,按照清政府全国一盘棋的调度方针,战事后方的地方与部门,有为前线筹集战饷的义务。江西巡抚不是没筹集,一是筹朝不力,二是筹集之后,总找机会又克扣回去。此举,是地方与部门的本土主义思想作梗,地方保护观念作崇。原本在江西战场,朝庭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既要曾国藩打胜仗,又不给调动兵权,弄得他左支右绌,满肚子怨气。地方官吏却又以私情乡利,误国事害公众,曾国藩便撕破脸皮,给朝庭参了一本,将巡抚大人拉下马。

    谢兴潘在征税与缴粮方面给予全力配合,经曾国藩极力举荐,受到朝廷嘉奖,得到慈禧太后的接见与重用,先后出任江西萍乡和九江两地知府。谢兴潘在当地建学堂设书院,修沿江公堤。张之洞在汉阳留存“张公堤”,他则在九江留存“谢公堤”。曾国藩治乱推行重典,时人谓之“曾剃头”,他治匪实施重罚,也被当地乡民戏谑为“谢剃头”。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谢兴潘在江西为官三十余载,顶着“四品朝议大夫”的荣誉称号,辞官回乡。车马载金驼银而归,解甲归田后,他就用积蓄将祖屋翻修改建成大夫第。大夫第全名叫“芋园”,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有起居室78间,厅房40间,还有家祠,学堂,药房,戏台,绣楼,亭阁,房屋两侧配套厨房,碾房,柴房,佣人房,杂役间。

    五进十二间的大夫第,依山而建,伴水而修,座北朝南,三面环水,整个布局成棋盘格横向排列。第一列是祠堂,家学,粮仓,第二列是厅堂,第三列是内院,主居室,第四列是后院,内有廊亭阁池,花园书房。

    芋园大门框,用整块石材,手工打磨出来。门框下,左右各有一个石门墩,石门墩之间,嵌有石门槛,宽一尺有余,高二尺左右。门楣用砖雕摆出龙飞凤舞的图案,中嵌石雕的圣匾。墙壁青砖砌到顶,白石灰刷到檐,大门红漆点金,屋顶铺黑瓦,隐藏着风水寓意,聚财,吉利,不犯煞。

    每一进庭院,分上下两个厅堂,厅堂两侧各有四间耳房,两面相对的耳房之间,夹着门前巷道。耳房是起居室,住家打开巷道尽头的侧门,去附属的厨房,厕所。佣人房,杂役间皆建在侧门外,入夜关上侧门,即将主仆隔离,住宿分开。上下两个厅堂,便有上下两条巷道。

    从大门跨过石门槛,进入下堂屋,中间是四面方正的天井,天井正面是上堂屋,天井左右各有两间厢房,门朝天井开,是两层木板楼房。天井具备采光,通风,透气的功能,人坐房内,可以晨沐朝露,夜观星斗。从天井上空,照射进来的太阳光里,妇女在楼上栏杆晒衣,晒被,晒鞋;老人坐在躺椅上,双手笼进袖口抱胸前,咪起双眼晒太阳;小孩在天井和过道之间追逐打闹,跳绳,踢毯;年轻人小伙子把麻将桌架在天井里,哗啦噼啪,打得热火朝天;大姑娘小媳妇站桌旁观战,边绣鞋垫,边起哄,笑语喧哗。

    天井用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青石铺成,板下即是排水沟。不仅天井由长方形青石板铺面,其左右连接上下堂屋的过道也是石板铺道。天井中间,有一个凸起的长方形台面,台下四面是凹下的排水槽,四面屋檐落下的雨水,就直接滴在天井四周的水槽上,通过排水沟的函洞,流进下水道,再经阴沟排向护宅河。俗称“四水归堂”,隐含着“肥水不外流”的吉祥寓意。住户行走串门,下雨天不用打伞,不用穿雨靴,可以足不涉泥,雨不湿鞋,且个个门廊相通,条条巷道相连,不出院墙,即可访遍宅内所有人家。

    上堂屋即是大厅,四角由抱柱撑起,形成抬梁式三角形骨架,立柱横梁,挑檐斗拱,雕刻着人物花草,文鱼云头,回纹博古等吉祥图画。红漆木抱柱,上刻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柱下垫抱石鼓,鼓下嵌套着石雕莲花墩,为达到稳如泰山的功效,工匠运用凿磨盘的手艺,在石鼓下层开凿凸槽,在石墩上层开凿凹槽,上下凹凸槽吻合,就像木作的接榫一样,间不容发,不差丝毫,千年不移形,即使遭遇风灾地震,也是墙倒柱梁不塌。石鼓如此讲究,深藏着美好意愿的寄托,飞檐翘角,谓之“武”,石鼓方正,谓之“文”,天地之间蕴涵文武,厅堂之上培育人才。

    围绕天井的二楼,四面有过道阳台,有栏杆护手,都是圆木花瓶,墙体全都是雕花镂空的落地木格子窗棂,从下面看不见里面,而楼上屋内的人,看下面却一清二楚,或做闺阁,或做绣房,女眷看戏不用移步下楼,串室访问,结伴嬉戏也不用下楼。

    大厅左右墙上,包着一层木板壁,上面层层叠叠,全是精雕细刻的图案,远看是像蜂窝一样的花格子,走近看,是像故事片似的连环画。左面木板壁雕刻着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梅兰竹菊,牡丹荷花,鸟鸣狮吼,清溪流云等图案,右面木板壁雕塑着历史典故,文王访贤,三顾茅庐,太白醉酒,孝子义士,贞妇烈女等图画。工匠将雕花,雕像,采取平雕,浮雕,浅雕,深雕,圆雕等诸多工艺手法,集中雕刻在同一平面,层次分明又玲珑剔透,错落有致又栩栩如生。

    横梁雕刻有八卦图。穿梁雕刻有八仙图。立柱雕刻有龙飞凤舞图,登科耀祖图,渔樵耕读图。漏窗,木栏板雕刻有百戏图,品茗图,下棋图。梁托,柱爪,檐撑,丁拱,叉手,雀替,檀头,瓦兽,雕刻有麒麟送子,天女散花,福寿双星等。石柱础,石门槛,石门框,石门楹,都撰刻着名人诗词,圣人咸言。

    在江南丘陵地区,方圆几公里内,无山丘隔断的平地,俗称为畈。谢河畈原地名是谢家畈,谢姓族人世代居住在此,由此得名。谢兴潘修整祖屋,为达到有山有水的风水佳境,在依山脚而建的基础上,于东边和西边开渠道,挖了两条人工护墙河,于南边修了一个人工蓄水池,形成符合“二龙戏珠”的“聚水拢财”之风水蕴意。由于大夫第伴水而修,三面环水,乡人改称谢河畈,沿用至今。

    本书首发来自百书楼(m.baishu.la),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