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906节
书迷正在阅读:明末大军阀、沉迷吃瓜的我泄露心声后全家炸了、穿越九零年代、凑数的队友竟是高手[电竞]、不虞之地(强取豪夺 1v2 男替身 包养)、兰之猗猗、魔系法师的作死之路、二次元游戏:开局加入远月、征服原始人、驭劫
可现在才发现,自己竟如一只井底之蛙,不知天高! 朱权放下手,想要吃一口土豆,却被骆冠英拦住了,这玩意生吃怎么好吃。 众人有开始热闹起来,询问起郑和等人的航行,说起巨大的牺牲气氛又变得压抑,骆冠英有些郁闷,连忙转了话题:“王爷,你们倒是说说,我姐夫怎么样了?” 朱权愣了下,你姐夫是谁,哦,我去,忘记了,抱歉…… “皇上身体康泰,你姐姐为皇上诞下一位小公主,极是受宠。对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朝廷还派大军扫荡了东北野人女真,这群不听话的野猴子被赶到了极北之地。还有,朝廷已经四分水师了,你们还不知道吧,大琉球、小琉球都已经是大明的了,渤泥岛绝大部分也归入了大明,那里成为了南洋水师治所……” “这么猛?” 郑和等人有些震惊,这才出去四年,东海、南洋格局都变了。 李素在一旁说:“何止,你们是不知道,我们水师正在进行蒸汽机船只改造,一些蒸汽机船能够不再等待季风、洋流,冬去北,夏往南,轻松自如。” 郑和惊奇地问:“什么是蒸汽机船?” 李素解释一番,赵延补充几句,朱权还比划着。 郑和、朱能、骆冠英等人震惊不已,离开四年,大明水师的实力已是天翻地覆!什么蒸汽机,什么滑轮,什么铁船都开始制造了。 难以想象! 国子监成为了第一大学府,站在了大明各学府的最顶端,科举考试逐渐弱化,国子监结业考试成为了朝廷取士的关键。 帖木儿东征了,败给了大明,丢到了性命,整个西域已被大明收入,成为了西疆省。 不同于过去,不同于往年,一切都在改变,特别是,大明的版图在变。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给你们一座金矿 时代的变化,如同大西洋的浪潮,裹挟着厚重的黑色起伏,掀起惊涛骇浪。 郑和等人惊讶于大明的改变与强大,朱权等人惊讶于航行的悲壮与神秘的果实。 在听闻朱权的使命之后,郑和等人更是投以敬佩的目光。 非洲南端,尚是荒凉。 朱权一个藩王,竟愿意舍弃荣华富贵,别离故土,携家带口前往非洲去完成建文皇帝的战略部署,为大明安危铸造前沿屏障,无疑,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朱权无法在古里停留太久,必须乘着冬日的西风前往非洲。在古里与郑和等人大庆三日之后,终离开古里。 郑和等人送走朱权、李素等人,再一次见到了熟悉的古里国王沙米德,沙米德对于郑和的归来很是高兴,设宴款待。 骆冠英等人看着大海,也知此时不是回家的时候,只能安心等待,索性就放心下来,留在古里港外的船上,照顾自南美洲带来的植物。 大明京师。 帖木儿国,哈里的使臣库雷山、孙恩经过漫长的旅途,终于抵达了金陵。 库雷山与孙恩回过头看,如此遥远的距离,明军到底是怎么动员军队前往昌都剌的,又是如何保障后勤的,路线每增加百里,后勤的压力增加的可不是一点半点,何况这是几千里跨度的后勤线。 能支撑起六七千里之外的庞大战争,还是一群以步兵为主的军士,大明是何等的国力才做到了这一步,伟大的帖木儿输给大明,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大明拥有一种特殊的道路,这种道路很是平坦,雨天也不会泥泞,哪怕是夜间走,也不用担心颠簸,甚至可以在马车上安稳地睡觉。 库雷山是将军,清楚这种路极适合军队机动,有了这种路,战马与军士能节省不少体力,尤其是后勤,粮草输送将会变得尤为轻松,完全不需要担心车轮陷在坑洼里,费力推出来。 这些路,利了民,但也护了国! 孙恩看着繁华的大明京师,这里虽没有撒马尔罕的清真寺,没有随处可见的虔诚信徒,却有着往来的商贾,叫卖的商贩,忙碌的士民,这座城的雄伟与壮观,比撒马尔罕更甚。 住入会同馆,库雷山、孙恩等人终于不再受寒,享受如春的暖炉,并在会同馆里直接修习了上朝礼仪。 两日后,早朝。 库雷山、孙恩手持哈里国书,入朝觐见。 一番礼仪之后,库雷山捧起国书,高声喊道:“帖木儿国国王哈里,特派我等为使臣,手持国书参见大明天子,愿天子福寿康安,愿大明国运隆昌。” 通事在一旁翻译。 朱允炆对这些场面话并不在意,以哈里的真性情来说,他估计是不会愿意自己好好活着,也不愿意大明更强大的。 命人接过国书,里面有一份译文。 朱允炆仔细看过哈里的国书内容,与预想中差不多,哈里已经意识到,一直给大明输送金银导致统治基础不太稳定,若持续下去,帖木儿国说不得会分崩离析,希望大明天子网开一面,延长输送金银的期限。 帖木儿国此时还算是稳定,哈里成为了帖木儿嫡出独苗,几个叔叔也死在了西疆,没有人能从正统上击败他。至于地方上的乱象,确实存在,这与哈里横征暴敛有关,而横征暴敛的目的,是为了给大明钱财买平安。 朱允炆很清楚,帖木儿国乱了对大明并没有好处,不说西疆军事压力会增加,就是刚刚开启的丝绸之路怕也会夭折。 但哈里想要舍了这一笔账,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沉思稍许之后,朱允炆将国书放下,看向库雷山与孙恩,开口道:“哈里国王只提出了减少进贡的钱财货物,并没有提出相应代价,这多少有些不合适吧?” “这……” 库雷山有些苦涩,哈里国王都已经央求少进贡了,还怎么个付出代价,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朱允炆威严地说:“朕倒是有一个办法,即能让哈里完成进贡,也可让帖木儿国变得富足。” 库雷山惊讶不已,这世上还有如此办法? 孙恩着急地询问:“伟大的天子,是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如此完美?” 朱允炆淡淡地说:“一座未曾开采的大型金矿。” 库雷山与孙恩对视了一眼,库雷山不解地看向朱允炆:“莫不是伟大的天子打算给帖木儿国一座大型金矿?” 朱允炆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朕给你们一座金矿,并不合适,因为那一座金矿就在帖木儿国内。说朕给你们一座金矿也没错,因为朕不开口,你们就是再找个四百年,也找不到金矿所在。” 库雷山、孙恩很是震惊,虽说帖木儿国内有些金矿,但现在都已经在开采了,再说了,国内大型的金矿也没有一个啊。 孙恩不解:“大型金矿既然在帖木儿国,为何帖木儿人并不知晓,而唯天子知晓?天子所言,可否属实?” 解缙、杨士奇、徐辉祖等人也看着朱允炆,不清楚朱允炆从何处得到的情报。 朱允炆自信地说:“朕何处得来的情报与消息,你们无需询问。只需你们回报哈里国王,朕可以给他一座大型金矿的具体地点,但大明需要这一座金矿全部黄金的四成,只要他答应这一个条件,年年入贡之事,朕可以一笔勾去。” 夏元吉听闻之后,顿时笑了。 朱允炆从来是不会做亏本生意的,既然金矿不在大明境内,给哈里透个消息也并无不可。让哈里派人去开挖,大明派人监管,到时候收黄金就是了。 这样一来,哈里得了六成金矿的好处,可以铸造更多的金币,缓解国内矛盾,还可省去进贡事项,轻松许多。 库雷山心动了,孙恩也认为可行,若哈里真的可以得到一个大型金矿,那帖木儿国严重缺乏金币的现状就会缓解,民间也会趋向于稳定。 只不过,大明竟然要金矿的四成收益,这这笔钱可能比进贡的数额大得多。 库雷山、孙恩几次说辞,都没有改变朱允炆的意志。 朱允炆以不可动摇的姿态告诉库雷山、孙恩:“四成是底线,绝不可更改。在使臣返回之时,朕会派人带金矿舆图与金矿约定文书同行,若哈里国王同意,就取出金矿舆图,签署文书,若哈里国王不同意,则销毁金矿舆图,一切进贡照旧。” 库雷山、孙恩见此,也无法再说什么,只好叩谢天恩。 宴请中,库雷山、孙恩收到了大明开国四十年大阅兵的邀请,库雷山、孙恩自是不愿放过如此机会,连连答应。 长途跋涉,不休息两个月,熬过最冷的日期,也不好回去,正好赶上大阅兵,怎么都要好好看看大明的军威与战力。 宴请结束之后,夏元吉匆匆入宫求见,之后不久,带着一脸笑意离开。解缙听闻夏元吉是笑着离开的,就对审看文书的杨士奇说:“看吧,皇上这是敲了一大笔钱。” 杨士奇头也没抬,盯着文书说:“金矿而已,又不是银矿与铜矿。你是知晓的,钱钞能不能立住,关键在于白银、铜矿是否充足。这几年商业发展迅猛,市面上的钱钞变得紧俏,物价有所下跌,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出大乱子。” 解缙并不担忧,滋溜了一口茶:“不就是增加印刷钱钞,现如今有了蒸汽机,印刷钱钞还是简单。再说了,宝钞流通多年稳定,百姓与商人都认可,多印部分宝钞,并不会导致宝钞贬值。” 杨士奇抬起头,看向解缙:“只增加宝钞印制,却没有相应的银铜储备,一旦宝钞贬值,商人、百姓挤兑,那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皇室信誉,朝廷信誉,都将荡然无存,那时候才是灾难。” 解缙知晓杨士奇说得有道理,但总依靠挖一点银矿、铜矿、金矿,然后发等额宝钞,这种方法实在是跟不上市面需要,现在宝钞紧俏,出现了所谓的“通货紧缩”,宝钞升值了,人们反而不愿意花宝钞,转而渴望花铜钱了,这是不太正常的。 “我听闻国子监商学院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中央钱庄的主事也纷纷上奏,请求加印宝钞,说明现在宝钞不足,不需要拘泥于金银本位。” 解缙主张激进一点。 杨士奇认为稳妥一些较好,并不太赞同加印宝钞。 两位内阁大臣终究还是想多了,户部人才济济,对金银本位、货币价值、市场供需已有了较多了解。 朱高炽、朱允熥等人在与夏元吉等人商议之后,秘奏皇上,请求降低金银准备金,由原来的百分之百,调整为百分之九十,多出的百分之十准备金,全部增印宝钞,这些宝钞直接划归户部,充当建文十年的税。 铸币税,就此登上了大明舞台。 朱允炆欣然同意,户部凭借着铸币税,一次性入库宝钞近八百万。 朝廷,又有钱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财政小分配 铸币税的出现,是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必然。完全的金银本位无法适合日益增长的商业需要,降低准备金,按照一定比例增印宝钞,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这些增印出来的宝钞,百分之百全部作为税上缴国库,也就是说,通过铸币税,户部白嫖了一大笔税钱。 夏元吉清楚,这种操作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宝钞贬值,但也明白,财富的大池子会变大,增加的总体财富若是可以抵消宝钞贬值的影响,那就说明朝廷的举措并无问题。 这是大明户部一次稳健的调整,也是经济学理念在大明的生根发芽。 户部突然多了一大把钱,朱允炆自然不允许这些钱躺在库房里发霉,于是召集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水师都督府主官入宫。 暖炉温烈酒,檀香自袅袅。 朱允炆以小型宴会的方式,宴请这些重臣,看向夏元吉:“户部不能总捂着钱袋子,要学会放开手脚,说说吧,户部今年结余还有多少,诸位部院都在,一起分了如何?” 夏元吉瞪大眼,这算什么宴请,摆明了是针对户部的鸿门宴啊,这一刀刀下来,谁能扛得住,思索一二,谨慎地开口:“皇上,户部今年结余是有些,臣以为,这些结余可以存至明年二月财政预算时,再作安排。” 那意思是,皇上你别着急,让户部先捂几个月,暖热了再花。 可朱允炆明显没这个想法,市面上宝钞日益紧俏,和捂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捂着钱不花的并不是只有户部,还有无数百姓,大部商人,就是官员这种“铁饭碗”的家伙,也有存钱的习惯,以前银子都埋在土里,需要用的时候还得洗洗刷刷,现在宝钞也有人放箱子里,埋在土里。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手中有钱,心中更不慌。 这是历史的惯性,是无数年整个社会形成的习惯。有点钱就存着,不乱花钱,什么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对大明百姓来说就是扯淡,一年到头来,除了必需品之外,都不愿意多花钱。只有一些手中存余较多的百姓,富裕之家才会更多消费,但这部分群体的数量,依旧不多。 这也就是京师繁华,京师外八十里清冷的缘故,小县城的商业几乎只是生活必需品,如粮、布、药材等,像是书籍、好酒、香料、优良家具等等,进入了也没多少人消费得起。 大部分人存着宝钞不消费,商品流通又需要大量宝钞,紧俏的宝钞导致宝钞升值,相应的物价有所贬值,阻碍了商业进一步发展。 朱允炆不允许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年前正是商业消费的重要期,不撒点钱出去,怎么带动消费? “年后财政预算是明年农税、商税的预算,今年的财政剩余多少,铸币税增加了多少,合计多少,说吧。”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 夏元吉无奈,只好给出了户部结余:“今年财政花销较大,财政结余还有四百三十二万两,铸币税所得有七百九十二万两,并未全部入库,目前入库只有二百六十万两。”